8月2日,粵港業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組委會在深圳舉辦倒計時100天活動,澳地粵港澳三地賽事籌辦工作已全面進入沖刺階段。攜手殘特奧會將于12月8日開幕,共進共譜屆時來自全國34個代表團(含香港、殘疾澳門)的人事97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將參加本屆運動會。粵港業華
此次殘特奧會作為展現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成果的澳地重要窗口,從無障礙環境的攜手全域優化到場館設施的細節改造,從賽事組織的共進共譜精密部署到科技助殘成果的創新應用,每一項舉措都彰顯著對殘疾人權益的殘疾尊重與保障,既是人事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的生動踐行,也旨在全方位呈現“十四五”期間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新成果?;浉蹣I華這場體育盛會,澳地將通過搭建平等參與的攜手競技平臺,激勵廣大殘疾人“勇敢克服困難挑戰,積極追求人生夢想”,讓“春天的事業”在大灣區綻放絢麗的光彩。
無障礙建設再完善
細節處彰顯人文溫度
殘特奧會廣東賽區比賽場館共36個,其中22個場館與十五運會共用,目前全部場館已具備競賽條件。本屆殘特奧會不設運動員村,不新建場館,但對無障礙設施改造、無障礙環境優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組委會編制印發全國第一個大型賽會無障礙建設指南圖集。殘特奧會場館全部達到國家無障礙建設標準,并根據項目特點,滿足對應類別殘疾人的特別需求。無障礙環境建設實現“從點到面”的突破。廣東賽區的36個場館設置2398個無障礙愛心座席,305間無障礙衛生間。南海體育中心體育場部署手語翻譯系統、閃光門鈴和圖文標識,讓聽障人士“一目了然”;珠海度假村酒店配備盲文菜單、盲文開關和盲人導覽圖,使視障人士“觸手可及”,讓殘疾人朋友能夠“進得來、行得暢、用得好”。
辦好殘特奧會,既是提升城市品質、展現城市形象的良好契機,更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機遇。在城市側,廣東正以嶄新面貌迎接殘特奧會的到來,生動演繹著“城”與“賽”雙向賦能、共促共榮的生動圖景。以廣深為例,先后承辦過1992年全國殘運會、2010年亞殘運會的廣州,站在新起點,首次提出全民全齡友好的“零障賽區”理念,指導場館和城市無障礙環境改造升級,力求精準滿足賽事要求,留下更多賽后遺產,打造無障礙標桿城市;深圳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去年深圳累計完成152項城市品質提升工程,2025年將再推進80項重點項目,優化城市景觀、交通網絡及公共服務體系。針對殘特奧會需求,深圳啟動賽事場館周邊277個重點點位的無障礙環境專項整治,將賽事籌備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力爭打造全國無障礙建設示范城市,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提供包容、友好的城市環境。
競賽組織再精細
為9700多名參賽者筑牢賽事根基
根據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第一次團長會議要求,殘特奧會第二次報名意向情況摸排顯示,全國將有9735名殘疾人運動員、教練員參賽,其中輪椅運動員1323人、全盲運動員416人、聽障運動員1146人。
分級是殘特奧會的核心環節。本屆殘特奧會將有1600名運動員需要分級。組委會設立1個分級中心和17個分級點。分級中心設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分級點設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肇慶和香港、澳門等9個賽區。這是歷屆殘運會和殘奧會、亞殘運會沒有的,對分級組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組委會已制定了詳盡的分級日程和應急預案,將安排115名分級師參與分級,保障殘疾人運動員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
輔具服務是殘特奧會的關鍵。賽前,組織調動全省輔助器具服務力量,配置19輛專業輔具服務車,84名技術保障人員,為輪椅、假肢、矯形器等需求設備,準備了維修工具和備用件2000余套,與多家輔具企業、機構達成服務意向,確保設備故障“即報即修”。賽時,建立線下服務“保障中心、保障服務站、流動服務車”三級保障體系,推出“粵輔通”無障礙助殘程序,輔具服務“隨時響應、立即服務”。推出全國首個包括場館無障礙信息導覽、無障礙協助、盲人步行導航、手語翻譯、輔具維修及借用五位一體的服務平臺,為參賽人員提供標準、便捷、高效的輔具保障服務。
目前,廣東36個項目中已完成12個項目測試賽,聾人足球、自行車、三人制聾人籃球等三場提前賽事已圓滿落幕,比賽均實現了“零輿情、零投訴、零事故”的目標,為后續賽事保障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科技助殘再突破
廣東智造賦能賽事全場景
本屆殘特奧會是科技助殘成果的集中展示舞臺。作為全國輔具產業大省,廣東省康復產業已形成“千億級輔具+百億級服務”的雙輪驅動格局?;ヂ摼W、人工智能、腦機接口、仿生技術等前沿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得到快速應用。廣東通過“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力核心技術創新、高端平臺建設、產業鏈協同,在養老康復產業上培育了很好的產業生態。深圳是康復輔具產業首批12個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地區之一,佛山也是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佛山企業主導研發了國內首款電動輪椅及專門為腦癱患者設計的輪椅。廣東輪椅、助行器等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50%至60%,產品出口份額占全國同類型產品的70%,其中佛山的輪椅、助行器產能占全國30%。智能輪椅可實現點對點無人駕駛、全場景避障及風險預警;全地形輪椅能上下樓梯、穿越復雜地形;腦控輪椅通過腦電頭環,憑腦電、眼電信號控制,能輔助發球、揮拍,這些出行“黑科技”裝備已經在殘特奧會自行車賽亮相。
當科技變成溫暖的呵護,當輔具變成幸福的托舉,當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當殘疾人也能夠盡情地去追夢,“春天的故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完美注腳。
群眾體育再升溫
從賽場到社區的活力延伸
廣東賽區各地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以“全民健身日”和“殘疾人健身周”為契機,開展多元化、趣味性、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如舉辦旱地冰壺推廣、殘疾人跳繩及毽球推廣等活動;利用“全國特奧日”開展特奧足球進校園、“特奧融合”等活動;舉辦推廣殘疾人電競邀請賽等特色項目;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項目訓練營、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培訓班等活動。
“十四五”期間,全省各級殘聯組織殘疾人群眾體育健身活動7000余次,參加活動總人次達45萬人次。連續5年舉辦“特奧足球周”活動,讓更多智力殘疾人走出家門,更好地融入社會,進一步推動我省特奧體育運動發展;連續5年舉辦“殘疾人健身周”活動,以健身周活動為契機,讓更多殘疾人朋友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充分展示殘疾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連續5屆舉辦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活動,通過推廣普及旱地冰壺項目,打造具有廣東特色的殘疾人“冰雪”體育項目;舉辦輪椅太極拳、輪椅舞蹈、跳繩等推廣活動,讓運動健身成為殘疾人提升生活質量、促進社會交往的重要方式,增強了身體素質,激發了生活熱情,培養了融入社會的自信。
粵港澳協同發展
共繪殘疾人事業新圖景
粵港澳三地聯合辦賽,不僅值得銘記,還需要更多創新與探索。在粵港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背景下,組委會建立“聯絡會議-首席聯絡官-聯絡員-聯合工作組”四個層級的粵港粵澳常態化聯絡機制,解決港澳關心的一批事項,包括體育服裝、食品供應、賽事日程、人車證件、視覺主色調、賽馬會贊助等,并出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通關指引》,確保賽事期間物資和人員通關順暢安全高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殘疾人事業逐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三地殘疾人事業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化,人員往來更加趨于頻繁,深圳大學連續舉辦三屆大灣區殘障事業協同發展交流會,充分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廣闊前景和深化合作的生機活力。同時,“粵港澳體育灣區發展模式和先行先試實踐研究”已經列入了202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社會各界以舉辦殘特奧會為契機,在更高起點、更大格局上促進內地與港澳在殘疾人事業、文化體育事業、城市治理能力、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深入交流。如承辦“共享亞殘運 同迎殘特奧 體育嘉年華”南方殘健融合活動、組隊參加澳門回歸杯—大灣區特能共融龍舟邀請賽、香港馬會特殊馬拉松比賽、粵港澳殘疾人特殊龍舟邀請賽、特殊馬拉松邀請賽等賽事,為粵港澳三地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搭建平臺,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殘疾人體育事業融合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劉陳緣
通訊員 殘特奧會廣東賽區省執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