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男子從事法醫28年 讓死者“說話”揭示真相
發布時間:2018-10-25 18:08 來源:豫都網 我要投稿
[摘要]法醫張孝剛 在法醫張孝剛的說話工具箱里,各類剪刀有近10把 懸疑電視劇中,鄭州者揭法醫探案的事法示情節比較常見,法醫博學、醫年專業,讓死是說話高大上的“專業人士”。 而從警28年的鄭州者揭鄭州法醫張孝剛卻不愛看這些電視劇,“拍得不寫實,事法示太花哨。醫年” 在殯儀館上班,讓死和尸體打交道,說話受到嗅覺...
法醫張孝剛
在法醫張孝剛的鄭州者揭工具箱里,各類剪刀有近10把
懸疑電視劇中,事法示法醫探案的醫年情節比較常見,法醫博學、讓死專業,是高大上的“專業人士”。
而從警28年的鄭州法醫張孝剛卻不愛看這些電視劇,“拍得不寫實,太花哨。”
在殯儀館上班,和尸體打交道,受到嗅覺、視覺的雙重沖擊。在他眼里,法醫是從事高深專業的工種,臟和累的背后,讓死者“說話”、揭示案件的真相,是他最大的職業成就感。
【法醫的特殊經歷】生日當天,上午殯儀館下午太平間
今年48歲的張孝剛,是鄭州市公安局犯罪偵查局刑科所七大隊教導員,自1990年穿上法醫的白大褂后,工作再沒變過。
農歷十一月十三,是張孝剛的生日,除了工作忙不開,他每年都會在這天陪母親吃頓飯。去年的生日,他卻沒能和母親一塊兒過。
當天一大早,張孝剛趕到了鄭州市殯儀館,“把新單位打理打理,掛掛燈籠。”張孝剛說,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單位在殯儀館內蓋了一棟三層小樓,供他們日常工作。母親前一天就給他打電話,叮囑他“吃個雞蛋”,還說晚上要一塊兒吃飯。
而午飯時的一個電話,打亂了張孝剛的節奏。鄭東新區一處衛生間出現一具尸體,已經運到了醫院。張孝剛放下碗,驅車趕往醫院太平間,完成解剖分析等工作后,已經到了后半夜。
在單位一塊兒洗澡聊天時,同事李智慧才知道,當天是張孝剛的生日。“上午殯儀館,下午太平間。”李智慧開玩笑道,他的這個生日“不一般”。
第一次看到泡著的尸體,半年沒緩過勁兒
隨時出現場,是法醫的工作特性。身材瘦削的張孝剛,起初也吃不消。
“學法醫也算陰差陽錯。”張孝剛說,他一直對物理感興趣,高中時就能拆改組裝收音機,高考時也報考了物理專業,最后因幾分之差調劑到了當時的洛陽醫專法醫專業。
系主任見了張孝剛后,勸他“改臨床”,并給他看了一些案發現場的照片。
照片很血腥,卻沒嚇到張孝剛,他還是堅持學法醫。
膽子雖大,但張孝剛第一次看到被福爾馬林浸泡的尸體后,半年沒緩過勁兒,“當時有一種小吃叫人造肉,看了尸體后我再沒吃過。”
雖有不適,張孝剛的專業知識卻很過硬,畢業后分配到了當時的鄭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工作。
報到當天,正辦手續的張孝剛接到通知,國棉六廠一女員工喝藥自殺,需要趕往現場。“根本來不及反應。”張孝剛意識到,這樣的工作節奏,以后將是常態。
面對1500多具尸體,他吐過兩次
開棺驗尸,除了視覺上的刺激,尸臭同樣難以忍受。從業這么多年,他檢驗過13500多例活體、1500多具尸體。面對視覺和嗅覺的雙重刺激,這些年來,他吐過兩次。
“最近一次是1994年,開棺驗尸時我吸了一口尸氣,吐了一口,尸體放了20多天。”他說。
通常,尸臭會在法醫的身上存留一個星期,頭發、衣服都會吸附上味道。“只要我們一上車,都是尸臭味。”張孝剛說,身上的味道洗幾遍都去不掉,家人也慢慢適應了。
到后來,張孝剛已能很平靜地面對尸體,“就像一份平常的工作,去干就好了。”
【法醫的重要作用】法醫是雜家,植物學、地礦學都懂點兒
張孝剛的耗材箱里,裝著手套、檢材盒、注射器、溫度計等,各類剪刀有近10把。在他看來,法醫其實也是個雜家,需要了解醫學、昆蟲學、植物學、地礦學、紡織學、建筑學、金屬原材料等方面的知識。
這些學科知識的支撐,直接影響了法醫最后對案件的定性。
比如,查看死者壓著的綠植,可以推斷出死亡時間;頭部粘上的沙土是機制沙還是河沙,可以判斷來源;血跡滴落的方向,能分析出擊打方式;牙齒、骨頭的長短,就能斷定無名尸體的年齡、性別、身高。
去年年底,在鄭州一快捷酒店內發現一名用皮帶上吊死亡的男子,出警民警無法確定自殺還是他殺,找到了張孝剛。
“現場沒有打斗痕跡,死者沒有外傷,垃圾簍里有幾盒開封過的頭孢和一個空白酒瓶,有兩根皮帶,窗戶也是打開的。”張孝剛斷定,死者先后試圖跳樓、服藥自殺,無果后用皮帶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殺還是自殺?現場同事等他出結論
作為刑事案件后期起訴判決重要依據的提供者,法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張孝剛說,一到案發現場,同事就會盯著自己,伴隨著同樣的開場白,“人是咋死的?啥時候死的?”
2010年冬天,一名年輕男子騎摩托車死在了滎陽一處鄉間公路上,案件性質不明,張孝剛趕往現場勘查。
他向河南商報記者回憶道,男子倒在彎道路面中間,顱骨粉碎,現場只有摩托車的零部件,路邊的玉米稈上有死者的血跡。
將尸體拉到殯儀館尸檢后,張孝剛得出了他殺的結論,“死者掌骨骨折、袖口處有血,說明曾用雙手護頭,身上有一處圓形傷口,我推斷是用鋼管搗的,確認他是否死亡。”
最后,根據警方后續偵查,這名男子因曾打過女朋友的父親,被女朋友雇兇殺害。
讓尸體說話,法醫是偵查環節的“后衛”
因為神秘,法醫類影視作品一直受人喜歡,張孝剛卻很少看,覺得“拍得不寫實,太花哨。”
這兩年,“工匠”這個詞不斷被提及,張孝剛開玩笑說,法醫也是一名工匠,干著“高深的專業”。
整日與尸體“打交道”,臟累是常態,他卻不厭煩,時間長了,反而喜歡上了這份職業,“讓尸體說話,用證據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每勘查一個案發現場,張孝剛就像下了一盤象棋,中心現場在哪、關聯現場在哪、證據鏈如何串聯、血跡如何處理,落子前都要多想幾步。
法醫認定的每一起案件死因,直接影響后期訴訟判決,所以這是“不允許出錯的工作”。
勘查一起案發現場到后期解剖尸體分析,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十幾二十個小時。“默默無聞,步步關鍵。”張孝剛說,法醫就相當于足球場上的“后衛”。(記者 高鵬/文 劉鴻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