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靘霧山山神不小心打翻了彩虹的顏料盤,山上一下子就有了顏色。華農”
7月13日至26日,支突之旅華南農業大學“啟航創意寫作營”青年突擊隊深入清遠市陽山縣城北小學,擊隊開展為期兩周的為名公益支教活動。19名華農學子以方志文化為紐帶,兒童將地方志資源轉化為詩歌創作素材,開啟為90名鄉村兒童開啟了一場“把故鄉寫成詩歌”的把故文化啟蒙之旅。
啟航創意寫作營抵達陽山縣城北小學
方志入詩:讓鄉土成為創作源泉
教學團隊深度挖掘《陽山縣志》等地方文獻,將文婆山、成詩創作大霧山和靘霧山三座姐妹山的華農歷史典故、陽山古橋的支突之旅自然風貌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山神的擊隊來信》以陽山名山——靘霧山為主角,引導孩子們通過擬人化手法講述“山神”的一天;《陽山古橋的小小美容師》則結合當地名勝陽山古橋,帶領孩子們感受文物背后的人文底蘊,并進一步培育歷史文物保護意識。
“我們查閱了清末陽山詩人孔紹堯的《陽山雜詠》,發現了方志入詩的潛能所在。”課程負責人陳煒榮展示學生作品《山神的一天》:“山神用樹枝刷牙/用太陽來裝飯/他的口袋裝著整座陽山”。封存在方志典故里的陽山歷史文化,走進兒童詩歌課堂,在童趣想象中重新煥發生機。極富地域特色的詩歌課程,既引導孩子們熱愛美麗鄉土,也讓陽山歷史文化得到傳承。
《山神的一天》課上,引導孩子們圍繞靘霧山進行詩歌創作
五育融詩:構建立體化育人場域
除詩歌主課外,團隊創新打造“多維課堂”:戲劇表演課帶領同學們領略經典戲劇的魅力,電影課解析《雄獅少年》中的舞獅元素,臉譜DIY融入京劇美學。值日制度培養責任意識,詩歌點評記錄成長軌跡,從課內到課外,科學體系與全流程保障,為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筑牢基礎。
戲劇表演課上,帶領孩子們朗誦經典篇目
“孩子們開始主動詢問祠堂對聯的含義,追問族譜里的故事。”班主任劉老師觀察到,方志教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更激發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探究欲。
文脈傳承:讓詩歌成為文化基因
結營儀式上,陽山縣城北小學李校長點贊:“這種將方志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創新,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思路。”突擊隊隊長黃佳透露,團隊正計劃將學生詩歌作品匯總編輯,出版成兒童詩集,并開發相應的文創產品,進一步提升傳播度和影響力。
詩歌課上,孩子們認真聽講
從東莞茶山、梅州松口到清遠陽山,華南農業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持續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當方志典籍里的陽山遇見童真筆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叩響孩童的心靈,千年文脈在詩歌教育中得以延續,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持久生命力。
通訊員:何鍵坪 許宇翔
圖片:李欣媛 吳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