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綜合報道
近期,針刺贛鋒鋰業固態電池研究院院長林久博士公開披露了公司固態儲能電池研發的起火芯進程。不僅展示了在固態電解質材料領域的贛鋒固態突破性進展,更以304Ah大容量固態儲能電芯的鋰業實測數據,為全球儲能安全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揭露
在新能源儲能賽道上,電芯從電池核心材料研發到儲能電力解決方案輸出,針刺這家企業實現了原材料、起火電芯、贛鋒固態儲能系統自主運營及電池回收的鋰業全產業鏈覆蓋,成為行業內罕見的揭露全能型選手。截至目前,電芯其儲能電池累計交付量突破21GWh,針刺自主投資及在建的起火儲能電站規模超20GWh,龐大的贛鋒固態產業布局為技術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種全產業鏈優勢在固態電池領域尤為凸顯,當前贛鋒鋰業同時推進氧化物與硫化物兩條技術路線。其中氧化物固體電解質室溫離子電導率達1.5mS/cm,25μm超薄陶瓷片實現穩定量產;硫化物電解質更將這一關鍵指標提升至12mS/cm以上,硫化鋰材料的批量低成本制備技術,打破了固態電池產業化的成本瓶頸。
贛鋒鋰業展示了304Ah方殼固態儲能電芯,在循環測試數據下,在相同測試條件下,該電芯4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比液態電池高出12個百分點,特別是在初始1000次循環中展現出的穩定性,直接關聯到儲能系統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的下降。
此外,8mm針刺測試中,電芯雖因內部短路電壓驟降,但溫度僅升至260℃且未發生熱失控。而傳統液態電池在類似測試中往往伴隨劇烈燃燒甚至爆炸,而固態電池通過電解質材料的革新,從根本上阻斷了熱失控鏈條。
值得一提的是,其-30℃低溫性能,在錫林郭勒盟實測中仍保持85%以上容量,徹底改寫高寒地區儲能規則。
除了單一電芯的突破外,贛鋒鋰業還提出的“6-BTR”高安全儲能系統策略,將安全防護提升至系統層面。這一多維防護體系從材料到云端構建起六道防線,材料級采用柔性固體電解質隔膜與磷酸鐵鋰正極,實現本征安全;電池包級通過低熱導率隔熱材料與主動液冷系統,阻斷熱蔓延;系統級設計滿足7級地震烈度與IP55防護標準,適應極端環境。
主動式電氣安全機制能在毫秒級實現短路保護,獨立式消防安全則整合四級消防聯動與雙重滅火措施。最關鍵的是端云協同智能預警系統,通過電壓、溫度等多維度監測,實現熱失控事件的全天候預警,即使在休眠狀態也能反向喚醒主板報警。而這套系統也是國內首張通過GB44240-2024系統級認證儲能產品。
隨著贛鋒鋰業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的固態儲能項目陸續落地,中國儲能產業正迎來技術分水嶺。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固態儲能度電成本在過去18個月下降47%,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2%。當下,贛鋒鋰業用全產業鏈布局證明,中國企業在全球固態儲能競賽中已奪得定義標準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