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邱春靜 袁野)一株盛放的家丹桂樹,伸出遒勁有力的大眾九根枝丫,牧童騎在牛背上,新圖悠閑地吹著竹笛……
24日,景張剪紙在浦城縣完工不久的搬次非遺文創中心,浦城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周冬梅站在這幅得意之作《丹桂情深》前,家向咱們介紹創造閱歷。大眾“浦城是新圖我國丹桂之鄉,我國民間文明藝術(剪紙)之鄉,景張剪紙這幅剪紙,搬次把兩種本地特征交融在一起。家”她說。大眾
讓這位傳承人感受很深的新圖,是景張剪紙這幅著作的四次“搬遷”閱歷。
2008年,搬次浦城縣提出要推進剪紙工業化開展,找到了酷愛剪紙的周冬梅,讓她擔當起傳承宏揚剪紙文明、開展剪紙工業的重擔。
所以,周冬梅領著幾位下崗女職工,成立了“剪花嫂剪紙坊”,一邊研究剪紙技術,一邊開展剪紙工業。
著作的第一個“家”,是在狹隘的作業間里。
“其時場所有限,只要兩間老舊的店面,外面裝修成展廳,里邊當作業間,空間狹小,光線也不是很足夠。”周冬梅回憶說。
跟著剪紙著作日漸豐厚,兩間小小的店面現已不能滿意展陳需求。在縣里的協調下,《丹桂情深》和“剪花嫂”們的剪紙著作,搬到了第二個“家”——坐落五一三路的老文明館二樓。
“其時縣里給了咱們一層作展廳和作業室,大概有300多平方米,有些展廳里放不下的著作,咱們就掛在樓道上、走廊里。”周冬梅說,老文明館雖然在城市骨干道上,但“門面”夾在商鋪之間,并不顯眼,前來觀賞的大眾并不多,一棟樓里,文明館、美術館、剪紙坊等集合在一起,也較為擁堵。
2016年開端,浦城縣發動“文明一條街”建造,將浦城剪紙、浦城閩派古琴、大口窯青白瓷等文明工業集合在一起。
所以,《丹桂情深》迎來了第2次“搬遷”。
“這一次的‘新家’,一共有兩層,一樓展廳首要介紹浦城剪紙的前史淵源和開展沿革,展現部分剪紙著作,二樓除了展現剪紙著作外,還有剪紙文創產品展區、剪紙書院、創造作業間等等,功用相對完全。”周冬梅說,剪紙工業化開展,也在這里逐漸進入正軌。得益于文明工業集合效應和持之以恒地開設公益課傳達浦城剪紙文明,漸漸地,到“剪花嫂剪紙坊”觀賞、收購的大眾越來越多,老百姓對浦城剪紙的了解也日積月累。
第三次“搬遷”是在上一年2月,讓周冬梅倍感激動。“當知道我的著作能在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這么高品位的專業場館展出,真的太僥幸了。”周冬梅說,其時,“花團錦簇——福建省民間美術展”在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開幕,《丹桂情深》也作為參展著作展出。
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開館一年多以來,以全國規劃最大、功用最全的縣域美術館之姿,經過舉行各類展覽、講座、研討會、采風寫生、人才培養、文明交流等活動,不斷優化公共文明服務和文明產品供應機制,引入優質文明資源直達底層,成為當地文明新地標、美育主陣地。
不久前的第四次“搬遷”,《丹桂情深》等剪紙著作有了固定的主題展。走進非遺文創中心大廳,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這幅著作和《福建百福圖》組成的一面墻。
站在《福建百福圖》前,周冬梅悲喜交集,這個總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非遺文創中心里,中式傳統美學與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前史與技藝、立異與傳承相碰撞,浦城剪紙、浦城閩派古琴、大口窯青白瓷等優異傳統文明在這里集合。
17年的時間里,一幅剪紙四次“搬遷”,折射出的是浦城縣對優異傳統文明的不斷傳承宏揚,以及文明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