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河北省井陘縣洪河漕村
背景:1940年,太行太行日軍加大對華北敵后八路軍的⑥丨“圍剿”“掃蕩”力度,利用鐵路、破襲公路、戰軍據點、威震碉堡等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敵膽分割、將軍包圍、富路監視,太行太行這就是⑥丨所謂“囚籠政策”。根據地面積縮小,破襲物資匱乏,戰軍生活困難。威震為粉碎日軍“囚籠政策”,敵膽鼓舞全國人民抗戰信心,將軍八路軍總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寇。百團大戰歷時5個月,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交通破襲戰,戰役中晉察冀軍區前線指揮部就設在洪河漕村。
7月17日拍攝的井陘縣洪河漕百團大戰紀念館。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7月17日清晨,太行深處的井陘縣辛莊鄉洪河漕村古樸靜謐。
沿著村里的將軍路,洪河漕百團大戰紀念館館長李春明帶著幾名北京游客,順著山勢一路向上,來到一座普通的農家小院。
“這里就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戰役中晉察冀軍區前線指揮部舊址。85年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在這里指揮部隊,進行了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交通破襲戰。”李春明說,村口通往小院的這條路,是當年聶榮臻常走的路。為了紀念這段紅色歷史,便有了將軍路的名字。
如今,這座見證歷史的小院仍保持著當年的模樣。院中正房是作戰指揮室,屋中陳設再現了當年的戰斗指揮場景。“洪河漕村南面是水流湍急的小作河,其余三面是覆蓋著森林的高山,進可攻、退可守。”李春明說,因為這一有利地形,1940年8月,晉察冀軍區把前線指揮部設在了這個小山村。
“那年,我父親15歲。八路軍來到洪河漕,他就參了軍。”66歲的村民許英春回憶,“聽父親說,當年聶榮臻是騎馬來的。那時候,將軍路還只是一條能走一人一馬的土路。”
當年,正太鐵路破襲戰全線發起攻擊的時間定為8月20日22時。發動攻擊的那天下著小雨,八路軍冒雨穿過山間小路,在黃昏前秘密運動到敵人鼻子底下。時間一到,山谷間頓時響起激烈的槍炮聲。
洪河漕村距離正太鐵路不過七八公里。“聽村里老人說,戰斗打響后,就看見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聽到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李春明說。
激戰中,八路軍各突擊部隊撲向敵人的車站和據點,整個正太鐵路沿線和同蒲鐵路部分地段,都淹沒在大破襲的戰火之中。最終,晉察冀軍區39個團破壞正太鐵路,攻克娘子關,占領井陘煤礦,取得輝煌戰績。
如今,戰火硝煙已經消散。昔日僅容一人一馬的坑洼土路,變成寬達8米的平坦水泥路。
“將軍路歷經三次大修,我都參與過。”許英春說,在他20多歲時,土路被修成石頭路;30多歲時,石頭路又被修成水泥路;前幾年,將軍路又進行了拓寬硬化。為了修路,很多村民都出過義務工。
讓許英春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夏天,村里遭遇洪水,造成將軍路幾處路面塌陷。全村人不等不靠,抗洪搶險,保護百團大戰紀念館物品,又齊心合力打通了將軍路。
2021年,洪河漕村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我們利用專項資金對將軍路進行整修,加固了路基,鋪設了污水管道。2023年汛期又遇洪水,但將軍路卻沒有任何損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國棟介紹。
許英春的家就在將軍路旁。他眼見越來越多的游客沿著這條路,前來尋訪指揮部舊址。舊址內,當年聶榮臻指揮作戰時使用過的長桌、圈椅以及馬燈等物品都保存完好。
“這得益于40多年前村里六位老人的付出。”許英春指著指揮部舊址入口展板上的一張合影說,“除了我父親,還有參加過百團大戰支前工作的李化民、李化瑞、李化卿和李景堂,以及當年為指揮部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團長李風。”
1984年,六位老人湊出5000元,在指揮部所在的農家院建起“百團大戰井陘展覽室”,義務擔起守護紅色歷史的責任。“他們就是想讓后人記住這段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許英春說。
展室建成后,村民積極捐物,里面不僅有聶榮臻救孤故事中挑送美穗子姐妹的扁擔、荊筐,還有當年打鬼子用過的石雷、獵槍等。
2005年,將軍路邊,一座面積900平方米的洪河漕百團大戰紀念館新館落成。
一條將軍路,串聯起村內的紅色資源,把紅色歷史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小山村走出一條“紅綠融合”的特色之路。
2022年,洪河漕村引進紅河生態旅游項目,利用太行山的天然峽谷和小作河曲折縈回的河道,建起漂流項目和配套民宿。同一年,村里還建成可容納20余個攤位的南山山貨市場,村民們將自家的花椒、小米等山貨運到市場來賣,受到游客歡迎。
“生態旅游與紅色歷史融合在一起,每年吸引游客7萬多人次。”許國棟說,同時還幫助大部分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采訪結束,我們來到洪河漕村村南的山坡上。遠望,村內的將軍路,如同山間一條飄動的絲帶;近看,腳下的蟠桃園內,1700多棵桃樹生機勃勃。
“這是村里去年新建的種植園,明年這些桃樹就能掛果。到那時,紅紅的桃子映著將軍路,又是一番令人期待的新景致。”許國棟說。(河北日報記者 常方圓 姜艷)